责任编辑:罗则民
为深入践行欧美视频
“3+6+X”学科发展战略和系所一体化改革精神,落实STEP综合教学理念,2023年6月24日,2023级地理科学(公费师范)专业41名学生在学部韩艳、梁国付、鞠磊、李新鸽4位专业老师以及郑州师范学院赵天旭老师的带领下,赴江苏省连云港地区开展为期5天的综合野外实习。此次实习是学部推动“教学-科研-实践”深度融合、夯实师范生“夯基固本”与“转型升级”能力的关键一步。
6月25日上午,全体学生前往墟沟西大堤进行综合实习。带队老师详细介绍了该地区的季风活动特征、天气系统、海洋水文要素等相关情况,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连云港地区的地域特色。学生们了解到西大堤全长6.7公里,是交通要塞,且因副热带高压影响形成独特气候现象(如昼夜海陆风交替、海雾),同时填海造陆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下午,实习队伍前往海滨公园,按恩格勒分类系统观察植物,发现主要建群种为栓皮栎、刺槐等华北成分,层间豆科藤本占比35%,盐碱指示种柽柳的肉质化叶片适应盐碱环境。学生们还采集了植物标本,直观理解植物群落特征。

6月26日上午,全体学生前往宿城水库开展水文实习。带队老师鞠磊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山地水库的功能以及其在水文治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随后,实习队还参观了附近的田湾核电站,了解核发电机理。下午,学生们通过对凰窝风景区的植物类型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地区特征植物进行取样,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连云港地区植物群落特征的认识。同时由带队老师李新鸽向学生详细介绍当地土壤特征,实习队开挖海拔13米处土壤剖面,验证道库恰耶夫成土理论。剖面显示“上沙下黏”结构阻碍地下水上升,需客土掺沙改良土壤,直观理解土壤改良方法。
6月27日上午,师生们登顶花果山玉女峰。站在峰顶,学生们俯瞰层峦叠嶂,深刻感受到海拔升高带来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垂直变化,理解了山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下午在花果山雷达气象站中,相关人员向学生详细讲解了气象雷达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其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学生们认识到现代科技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在梁国付老师指导下,学生们分组进行植物群落调查,记录样方内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通过调查,学生们证实了亚顶极群落的稳定性,并深入理解了植物分类与生态功能的关系。
6月28日,师生们沿临洪河湿地、羊山岛路线进行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在三洋港潮间闸,学生们了解到闸门利用潮汐现象形成潮泵效应,为周边生态系统提供物质来源并保持水域清洁。老师们结合实地情况,详细讲解了湿地泥沙堆积、海水聚沉效应等地理知识,并介绍了盐碱土改良方法。6月28日下午,在赵天旭老师带领下,学生们登临羊山岛开展地质实习,了解到连云港地区拥有四级夷平面构造,对区域地质演化历史有了更深理解。通过学习张节理和剪节理并进行主应力方向测定,学生们加深了对岩石力学性质的理解。

6月29日,师生们赴连岛开展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在梁国付老师带领下,学生们考察了连岛植被分布,了解到以次生耐干旱灌层小乔木为主的滨海灌丛生态系统。通过采集标本和记录植物特征,学生们深入理解了海岸植被的生态适应策略。随后,赵天旭老师在基岩海岸讲解了地质构造,虽遇大雨中断,但学生们对片麻岩等地质特征有了直观认识。接下来梁国付老师为学生们讲解了黑松的滨海适应性,激发了学生们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本次连云港综合野外实习的成功举办,是欧美视频
推进系所一体化改革、落实“3+6+X”学科与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实践成果。它有效夯实了师范生的地理学理论基础,显著提升了其野外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和综合分析素养。通过直面真实地理环境,学生们深刻理解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激发了探索热情和创新意识。此次“行走的课堂”所收获的宝贵经验和坚韧品质,必将为公费师范生日后成长为扎根基础教育一线的卓越地理教师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学部深化综合教学改革、培养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和成功案例,是学部迈向高质量发展征途上的坚实一步。